|
|
|
|
|
(一)中药汤剂煎煮法
1、煎药器具 煎药器具以带盖的砂锅、瓷罐为佳。此外,可用搪瓷类、不锈钢、瓦罐、玻璃器皿。煎药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
2、药物浸泡 煎药前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一般以浸泡半个小时到1小时为宜,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变质。煎药前不可用水洗药。
3、煎药用水 煎药用水多用饮用水,以洁净澄清、无异味、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为原则。忌用开水煎药。煎药加水要适量,第一煎加水超过药面3-5cm为宜,第二煎加水超过药面2-3cm为宜。也可以每克药加水10ml计算水量,第一煎加全部水量的70%,第二煎加全部水量的30%,水应一次加足,不宜中途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后加水重煎。
4、煎煮火候 火候以先武火后文火为原则,即在煎药开始用武火,至水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解表类、清热类及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以防药性挥发。滋补类药物宜文火久前,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5、煎药时间
| 第一煎 | 第二煎 |
一般药物 | 20-30分钟 | 15-20分钟 |
解表药物 | 10-15分钟 | 10分钟 |
滋补药物 | 30-60分钟 | 30分钟 |
有毒药物 | 60-90分钟 | 60分钟 |
6、特殊煎法
(1)先煎:先煎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疗效。
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石类、贝壳类及角、骨、甲类药物等应先煎30分钟左右,再与其他药物同煎。如矿石类药物有生石膏、寒水石、磁石、赭石、海浮石、紫石英等;贝壳类药物有海蛤壳、牡蛎、珍珠母等;角、骨、甲类药物有水牛角、龟甲、鳖甲、穿山甲、龙骨、鹿角等。
有毒的药物至少先煎30分钟以上才能够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如乌头、附子等。
芦根、竹茹、糯稻根须、玉米须等,应先将此类药加水煎煮,去渣后,再用此水煎其他药物,称为“煎汤代水”。
(2)后下:后下药物在其他药物煎煮结束前的5-10分钟放入为宜。后下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有些药物的有效成分在煎煮时间较长时挥发或被破坏。如芳香气薄、有效成分不耐高温的药物薄荷、木香、沉香、藿香、佩兰等。
(3)包煎:包煎药物应将药物装进纱布袋内再与其他药物同煎。含淀粉黏液质多,易糊化或焦化的药物,如蒲黄、海金沙等;易成糊状的药物,如葶劳子、车前子、紫苏子等药物;质地较轻较细,煎煮时容易飘浮在液面上的药物,如旋覆花、辛夷花、枇杷叶等,含绒毛的药物易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恶心、呕吐。
(4)另炖:也称另煎。另炖的目的是避免贵重药物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而造成浪费,需单独煎服,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燕窝等药物。
(5)烊化:胶质、黏性大和易溶的药物应单独烊化后再与其他药汁兑服,或单独服用,如阿胶、龟甲胶、鹿角胶等药物。
(6)冲服:一些贵重的药物或挥发性强不宜水煎的药物,需要先将药物研成粉末,再用开水或煎好的药液冲服。如珍珠粉、班珀粉、三七粉等贵重的药物。
(7)泡服:某些挥发性较强、易出味的药物不宜煎煮,泡服即可。如番泻叶、胖大海、菊花等药物。
(8)兑服:一些液体药物在服用时可以与其他药物的煎汁兑入服用。如竹沥、姜汁、鲜藕汁等药。
7、煎煮次数 一般汤剂经水煎两次,70-80%的有效成分已析出,所以一般采用两煎法。
(二)中药给药规则
1、中药给药时间:
(1)驱虫药、攻下药、峻下逐水药宜清晨空腹服用。
(2)消导药、对胃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用。
(3)滋补药、健胃药、制酸药宜饭前服用。
(4)安神药、润肠通便药宜睡前服用。
(5)平喘药、截疟药应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
(6)口含药应不拘时间多次频服。
(7)止泻药应及时给予、按时再服、泻止停药。
(8)涩精止遗药应早、晚各服一次。
(9)调经药要根据证候,于经前和经期服用不同药物。一般经前宜疏肝理气,经期宜理气话血止痛。
(10)急性病、热性病、儿童应及时、多次给药,可2小时一次,必要时采用频服法,使药力持续。
2、中药给药方法:
(1)一般丸、片、胶囊、滴丸等可用白开水送服。
(2)祛寒药可用姜汤送服.
(3)祛风湿药可用黄酒送服,以助药力。
(4)膏、散、丹、细丸及某些贵重细料药物不必煎煮,可用白开水或汤药冲服或含服。
(5)番泻叶、胖大海等容易出味的药,可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
(6)呕吐病人在服药前可先服少量姜汁,亦可先嚼少许生姜片或陈皮,防止呕吐。汤药亦应浓煎,少量多次服用。
(7)婴幼儿、危重病人,可将药调化后喂服。
(8)对于神志不清、昏迷、破伤风、张口困难、口腔疾病不能进食者可用鼻饲法给药。
(9)作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宜先服少量,逐渐增加,有效则止,慎勿过量。
3、中药服药温度:
(1)温服:将煎好的汤剂放温后服用,或将中成药用温开水或温的酒、药汁等液体送服的方法称为温服。一般中药多采用温服。温服既可保护牌胃之阳气亦可减轻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汤剂放凉后应先加热煮沸,再放温服用,不应只加热到温热不凉就服用。
(2)热服:将煎好的汤剂趁热服下或将中成药用热开水送服的方法称为热服。一般理气、活血、化瘀、解表、补益剂均应热服,以提高临床疗效。
(3)凉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凉后服用或将中成药用凉开水送服的方法称为凉服。一般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剂均应凉服。
4、中药服药剂量:
中药汤剂一般每日1剂,分2-3次服用,间隔4-6小时为宜;小儿可适当增加次数;病缓者可每日早、晚各服一次;病急者可每隔4小时服一次,使药力持续,以利顿挫病势。呕吐病人少量多次服;咽喉肿痛者频频含服;发汗、泻下、催吐服药剂量不必拘泥,中病即止。中药汤剂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中成药根据剂型及要求给予相应剂量。